1 農業要發展,種業要自強
2月21日,21世紀以來第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文件提到了多條硬舉措,其中,“打贏種業翻身仗”再次被提及,背后大有深意,實際上,2020年末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種子問題”已經被屢次提及,頻率之高,前所未有。
(圖源:新華視點)
2020年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2021年經濟工作,明確八大重點任務,第五點內容就明確指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強國先強農,強農先強種,自此,一場“打贏種業翻身仗”運動熱潮自上而下興起。
這場“翻身”行動來得很突然嗎?并不,看似突然和急迫的背后其實都是有跡可循。
2020年以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國際交通物流受限、南方水災、非洲蝗災等問題,糧食安全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在我國,糧食安全主要表現在飼料糧安全的問題上,大豆、玉米等飼料大宗原料的單產水平還不高,只有美國的60%不到,進口依賴程度較高,此外生豬繁殖的效率、飼料轉化率和奶牛年產奶量都只有國際先進水平的80%左右。
因此,培育節糧、高效種豬,提高養豬業生產效率,對于緩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意義重大。
“豬糧安天下”,養豬業是我國農業的支柱產業,但如此重要的一個產業,其最核心的育種環節卻很薄弱,每年仍然在進口種豬,國內種豬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手里有種,心中不慌”,我國生豬養殖要想擁有更多主動權,發展擁有更大的底氣,推進育種創新刻不容緩。
2020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指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各大生豬養殖企業,也都有行動,加速搶占“種業高地”。號角已吹響,但這場種業翻身仗,誰能打得最漂亮?還得且行且看。
2 種豬育種是一場“改良速度競賽”
養豬的本質是把糧食轉化成豬肉,滿足人們對動物蛋白的需求。瘦肉豬以其轉化效率高,成為養豬業的絕對主體,占養豬總量的90%以上。
從世界范圍來看,瘦肉豬選育方向基本一致,都是圍繞料肉比、生長速度、產仔數、肉質等性狀進行。當前種豬育種競爭本質上是瘦肉豬改良的速度競賽,誰的育種效率更高,誰將最終在這場競賽中勝出。育種效率低是導致我國種豬國際競爭力差的根本原因。
如果育種效率維持不變,那么世界種豬業強弱格局將很難被打破。
總體上講,我國種豬育種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體現在育種的各個環節,比如,性能測定、遺傳評估、基因組檢測等環節所用的技術、設備、工具基本上都是依賴國外,我國真正獨立創新的技術很少。
如果一直是在模仿,沒有自主創新,超越將無從談起。
提高育種效率是增強種豬競爭力的關鍵,創新育種技術是提高育種效率的關鍵,中國種豬育種需要從各個環節進行創新,只有建立一整套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效育種體系,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育種效率,提升我國種豬的國際競爭力。
當中國種豬對國外種豬具有性能優勢,開始出口的時候,“華系”種豬也就培育成功了。
近兩年,FW給我國種豬業造成了嚴重打擊,不僅種豬質量銳減,育種意識也受到沖擊;在當前形勢下,防非保命第一,不少企業的育種工作已“退居二線”。
在FW疫情下如何高效育種,更需要創新。
防不住FW的企業,會面臨很大的生存風險,這種情況下很難做好育種工作。企業是育種的主體,企業做不做育種取決于利益,如果育種不能帶來效益,企業就不會有動力,但如果都不做育種,種豬質量低下會影響我國整體養豬業的效益。
如何在政策、市場層面激發企業育種的積極性,如何創新育種技術,克服FW等疾病的影響,都是我國種豬育種亟待解決的難題。
3 推薦“產學研”深入融合是破局關鍵
當前,種豬育種集成了數量遺傳學、分子遺傳學、生物信息學、計算機科學等多方面知識,已成為養豬業的技術高地,創新難度大,僅靠企業力量很難實現全面突破。
我國育種科研單位,研發能力強,在基礎研究方面有很好的積累,但二者的聯系仍然不夠緊密,如何創新機制、體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是育種技術創新的關鍵。
在種業科技攻關工作會議上,農業農村部主抓的“三件事”中就有提到“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使之盡快成為我國種業創新戰略力量”,由此可見“產學研”深入合作對于育種的重要性。
多年來,揚翔與華中農業大學、中山大學等科研機構形成了深度合作,雙方在智能表型測定技術、基因組選種選配算法、基因型檢測新方法、互聯網智能育種系統等方面進行持續研發,創新育種技術,為種豬育種效率提升及高效改良提供技術支撐。
(揚翔與華中農大聯合研發的自動化基因組精準選配系統)
在種豬育種模式方面,揚翔與華中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團隊合作,提出了“普惠育種”模式,通過整合基因組聯合育種、基因組精準選配以及母豬自循環等技術,以秀博豬精、智能養豬設備為載體,整合普惠育種體系內所有的豬只,實施大數據育種,打造全新的種豬育種模式。
揚翔通過此模式力爭在復雜疾病形勢下,大幅度提高種豬育種效率,最大限度發揮優良基因效應,實現復雜疾病情況下種豬高效選育和生豬高效養殖。
總體上講,種豬育種的環節相對固定,如何針對每個環節進行技術創新,把各個環節打磨得更高效,整體提升種豬育種效率,才是育種工作的關鍵所在。
圍繞提升育種效率這個核心,不斷創新,打造出符合中國國情的高效育種體系,培育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華系種豬”,中國養豬業發展才能更有底氣。
結語
在政策和利益的雙重推動之下,養豬業未來或許也會出現“品種井噴”現象,但種貴在“精”而不在“多”,中國不缺種豬,缺的高質量的種豬,中國也不缺品種,缺的是管用的品種;育種工作更多是需要從“因”做起,扎扎實實提升育種效率,切忌重“果”不重“因”,如果育種效率沒有實質提升,審定再多品種,也很難改變現狀。
政策如何科學引導?市場如何宏觀調控?生豬種業健康生態如何構建?都是需要深層思考的問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廣大同行仍要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