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的本來面目?
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于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
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主要指轉基因技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即對又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及及人類健康可能構成的危險或潛在風險。也可以理解為生物性的傳染媒介通過直接感染或間接破壞環境而導致對人類、動物或者植物的真實或者潛在的危險。
從專業上來講,有兩層含義,一是指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以及轉基因生物的跨國越境轉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動物健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二是安全轉移、處理和使用那些現代生物而獲得的遺傳修飾生物體,避免對生物多樣性和動物健康可能產生影響。
自從中國連續發生非洲豬瘟以后,就有專家指出“非洲豬瘟可能會改變我國養豬的現狀,養殖業應從疫苗、藥物依賴轉向生物安全防控。”
一些科學家教授以及畜牧獸醫專業人員、豬場老板、飼養員都普遍認為“生物安全”極為重要。非洲豬瘟在中國猖獗的根本原因就是“生物安全”未做好,是病毒未防控好,威脅就來自各種各樣的病毒微生物。
威脅豬場生物安全的來源
豬場的生物安全主要分為:外部生物安全和內部生物安全
外部生物安全是指避免(防止)由外部病原體進入養豬場;內部生物安全是指養豬場本身已存在的病原體,防止疾病在豬群中豬舍內向未感染豬只散布或者向其它豬舍散布。
外部生物安全的主要來源有以下幾種:
1、 引種:隨著種豬群的引入也就引入了原本可能沒有的病毒微生物,這是威脅“生物安全”的最主要的途徑
2、 有害動物的傳播:老鼠、飛禽、野鳥以及蜱蟲的體內帶病毒微生物,間接傳染到豬身上。
3、 外來人員:人為攜帶病毒微生物入侵。
內部生物安全的主要來源有以下幾種:
1、 豬場糞便:豬糞便易滋生蚊蠅,傳播疾病,以及造成水源的污染。
2、 豬舍內部環境:豬舍不注意衛生,特別是撒在地面上剩料長時間不清理,將變成蒼蠅孳生的地方;
3、 易感豬群:缺乏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的仔豬、母豬群
4、 飼料飲水:飼料在生產過程中以及運輸過程中以
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
養豬生產中的“生物安全”與狹義的或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沒有可比性的道理就在于狹義的或實驗室的狹小的單一的環境與群落容易控制,而養豬生產的環境與群落較難以控制,其控制空間大得多,環境要素復雜得多。
健全的生物安全體系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豬場爆發非瘟的風險,這是國外發達養豬業國家若干年前形成的共識。生物安全包括,防止豬場外的病毒微生物進入豬場,防止病毒微生物在豬場內的傳播擴散,防止豬場內部的病毒微生物傳播擴散到其他豬場。生物安全體系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措施。
1、 選擇合適的消毒劑
消毒劑的濃度與作用時間,在配制消毒劑時,要根據消毒對象的重量和體積計算,選擇最有效而又安全的濃度,不可隨意加大或減小藥物濃度;作用時間要保證最大的消毒效果。消毒要分三部進行,清掃、清洗、消毒。
2、 豬舍內部環境控制
定期殺滅豬舍內部的昆蟲、老鼠、飛禽,豬舍之間不宜栽種樹木,以免引來飛鳥筑巢,傳播病毒,定期清理豬舍內部的糞便、污水,以保持豬舍內部清潔、干燥,讓病毒微生物無地方可繁衍,另外豬舍周圍15米范圍內的地面要進行平整和清理以及消毒。
3、 人員控制
豬場飼養員不要進出屠宰場和交易市場,豬舍之間的用具不得相互借用,進生產區要沐浴、換衣、消毒。對于來訪者要進行消毒更換鞋子,換衣,消毒水洗手消毒,以便對出入豬場的人員和物品進行監督和生物安全風險評估,防止可能的病毒源進入場內。
4、 豬群生產的控制
對于引種的豬場進行考察,看有沒有資質,進行免疫學檢測,引種后必須有一定時間的隔離期,每間豬舍要進行全進全出,不同品種、批次、日齡的豬只禁止混養,對易感動物進行密切關注。
5、 飼料飲水的控制
對飼料的質量以及供應商都要進行檢查,要留意不能用有豬血成份的飼料來喂養,因為有豬血成分的飼料同樣蘊藏著巨大的風險,確保飼料是安全的,要時刻檢查自己的倉庫,運送飼料的車輛要消毒后在大門口進行卸車,不得讓車輛進入生產區,定期對料塔清理和消毒。對水可用氯或碘制劑消費,要清洗飲水管里面的污垢,防止飲水管里出現生物污垢。
6、 廢棄物、污物處理的控制
要定時清除糞尿、垃圾等廢棄物,保持環境的清潔、干燥,未經過處理的糞便直接排出非常危險,疫病傳播的最大隱患,豬場可建立發酵池,將糞便密封發酵可用用肥料,實施咱養結合模式。
生物安全不僅僅只是消毒這么簡單,它是需要從環境、人員、設備、飼料、飲水等等要建立全方位的生物安全體系,才能做到萬無一失,另外在打造生物安全體系時,首先要了解豬場內部和外部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這樣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損耗。